前方红色警报,密集恐惧症患者慎看
看完这句话已经来不及了
接着往下看吧!
▼来先感受一下一大堆密密麻麻的饕餮
图片来源电影《长城》
▼好凶啊,吓死宝宝了
图片来源电影《长城》
▼天呐不敢看了,实在太凶残
图片来源电影《长城》
▼看个呆萌的形象缓解一下▼
饕餮
饕餮(taotie),上古神兽,亦有传说为“龙生九子”的九子之一。 十分贪吃,见到什么吃什么。
饕餮,最早出处于古书《山海经·北次二经》:“钩吾之山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鸮,是食人。” 后《神异经.西荒经》中有云:“饕餮,兽名,身如牛,人面,目在腋下,食人。” 其实,这种怪兽叫“狍鸮”(páo xiāo),据记载是一种食人怪兽 。
“饕餮”之名则出现在成书于西汉的《神异经》:“西南方有人焉,身多毛,头上戴豕,贪如狼恶,好自积财,而不食人谷,彊者夺老弱者,畏羣而击单,名曰饕餮。”《山海经》中“狍鸮”指的就是饕餮。从这里来看,饕餮又是“肋下有翼”,即长着翅膀的兽形人。
从《山海经》所记来看,饕餮是一种“人形兽”,但《左传》中的饕餮却是一种“兽形人”,是先秦时传说的不才、无德“四凶”(帝鸿氏之子浑沌、少皞氏之子穷奇、颛顼氏之子梼杌和饕餮。)之一。
《左传》称其“贪于饮食,冒于货贿,侵欲崇侈,不可盈厌,聚敛积实,不知纪极,不分孤寡,不恤穷匮”。
从《左传》所记来看,饕餮贪吃贪财、贪得无厌、任性奢侈,且没爱心,孤寡穷人都不接济。所以人们把缙云氏之子与浑沌、穷奇、祷杌“三凶”相比,称其为“饕餮”。
面值20元人民币上的饕餮图案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记载,据说黄帝斩下蚩尤的头颅,使其身首异处。诡异的是,蚩尤被斩下的头颅竟然拥有某种巨大能量,能吃人。
后来,人们将“蚩尤头”的形象刻画到器物上,遂形成了商周时流行的兽面纹,饕餮变成了图腾 —— 饕餮纹。
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。《吕氏春秋.先识览》有云:“周鼎著饕餮,有首无身,食人未咽害及其身,以言报更也。”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,其脑袋狰狞,双目炯炯,赫然有神,鼻梁凸出;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,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,或内勾似羊角,或外曲似牛角;巨嘴大张,利齿如锯,嘴略弯曲内勾,或嘴巴紧锁。则作正面盘踞状,身躯拱起,头着地或水云气,两边有一对利爪,象狗爪或虎爪。两侧有一对肉翅,形如耳朵。
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,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、变形。在古代,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,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。
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,在“龙凤”崇拜之前,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,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,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,气势不凡。
古人认为虎为阳兽,“云从龙,风从虎。”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。在汉代,苍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表示天文中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官。至少,在中国历史早期,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。然而,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。
不过就现在来说,饕餮的“吃货”形象延续至今,引申含义主要是食文化的象征。用来形容众多的美食汇集、美味佳肴。
就如同汇集了饕餮盛宴的糯米仓
将一起和饕餮守护众多吃货
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,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,为了在海内外发掘文创人才和作品,
广东贤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特举办首届吉祥物形象设计大赛,大赛主题--龙之子饕餮。
报名地点:
https://d.eqxiu.com/s/Gx46C3GK?eqrcode=1&share_level=6&from_user=290ab064-f151-4174-a58b-70a516a71cf9&from_id=336d5143-193d-49ee-90b4-6c2fb5e1d414&share_time=1514263012439&from=timeline&isappinstalled=0